關于印發荔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

區政府直屬各單位,各街道辦事處:
經區政府同意,現將《荔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直接向區文廣新局(體育局)反映。
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5月26日
(聯系人:王保權,聯系電話:020—81600371)
荔灣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
為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構建具有荔灣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發揮體育公共服務在建設荔灣嶺南文化品牌中的功能作用,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政策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以滿足市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為重點,深入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強化體育公共服務,全面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倡導健康、陽光、休閑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建設“傳統、現代、自然”相結合的生態幸福荔灣服務。
二、工作原則
(一)堅持體育惠民。突出服務市民宗旨,推動全民參與、全民運動、全民健康,突出大眾化、生活化、社會化的體育健身理念,努力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二)堅持統籌兼顧。加大對公共體育資源的統籌力度,形成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合力,整合資源、重在社區,切實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實現南北片均衡發展。
(三)堅持機制創新。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全民健身政策和服務體系,著力發展體育社會組織,強化措施、營造氛圍,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協會組織、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全民健身事業、廣大市民群眾廣泛參與健身活動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標
到2020年,市民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體育健身成為多數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全區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健身場地設施普及率進一步提升,公共體育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健身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具有荔灣特色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區域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具體目標為:
(一)全民健身組織體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區、街、居委會三級體育組織體系,機關、企事業單位普遍建有體育組織,各街道均有負責體育工作的專職或兼職人員,全區所有居委會均建有群眾性體育組織。社會體育組織發展壯大并發揮積極作用。
(二)全民健身活動更加活躍。全民健身活動組織科學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精心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動和賽事,持續組織開展常態化的群眾健身活動。區級全民健身活動品牌影響力突顯,形成“一街一特色”的格局。每年舉辦區級以上全民健身活動20項次,街道舉辦全民健身活動超過100項次。
(三)社區體育設施均衡發展。社區體育設施南北片均衡發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72平方米,完善“城市10分鐘體育圈”格局。各街道建有體育健身廣場,每個居委會有健身場地,實現一社區一健身活動點。
(四)市民群眾體育鍛煉科學。壯大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務者隊伍,體育惠民服務質量大幅提升。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3000人以上,每萬名市民平均配備25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上崗率達到80%以上。每年舉辦“體育進社區”科學健身指導活動。
(五)市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顯著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繼續保持在50%以上,體育健身和體育文化活動成為群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國民體質監測體系,定期監測市民體質,推動市民通過體育鍛煉改善健康狀況。符合《國民體質測定標準》規定的合格標準以上人數比例繼續保持在95%以上;在校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水平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0%,其中符合優秀標準的人數占30%以上。
四、工作任務
(一)加快推進區域全民健身協調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重點發展社區體育,著力開展各類群體健身活動。以社區公共體育服務為重點,加快構建全區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通過品牌創建,豐富全民健身活動內容。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民健身事業,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全民健身發展格局。
(二)創建社區全民健身品牌。積極參與省、市品牌全民健身活動,形成區內全民健身特色,培養社區全民健身活動亮點。舉辦全民健身日、紀念***題詞趣味體育花會、游泳健身周、綠道休閑體育系列活動。各社區因地制宜,形成“一街一特色”的社區全民健身活動格局。
(三)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設施。政府主導,部門參與,加強調研,統籌規劃,充分利用各類可建設用地,強化區屬公共體育場地作用,構建較為完善的社區體育設施服務體系。公共體育設施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完善城市“10分鐘體育圈”,讓市民群眾享受到“運動就在家門口”的便利。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體育設施建設。
(四)提升體育場館設施使用率。整合資源、挖掘潛力,拓展服務項目、強化服務能力,提高場館服務水平和質量。挖掘現有公共體育場館潛力,進一步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通過科學合理的開放,提高公共體育場館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不斷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按照《廣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管理辦法》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向社會開放,落實區屬公共體育場館嚴格執行每周免費和優惠開放不少于14個小時。加快推進企事業單位等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課余時間要向學生和社會開放,按照《廣州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的管理辦法的通知》(穗府辦〔2013〕45號)、《廣州市教育局關于印發廣州市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實施意見的通知》(穗教發〔2014〕94號)的精神執行,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安全保障。推動社會場館提高服務質量。按照社區體育設施“規劃、建設、使用、管理、開放”的工作要求,更新和維護社區體育設施,建立社區體育設施管理維護長效機制,增加社區戶外體育設施維修保養補助經費,確保社區體育設施建好用好。
(五)完善全民健身組織體系。以區體育行政職能部門為主導,以各類體育社會組織為依托,以社區為重點,以各類體育人員為骨干,完善全區全民健身活動組織網絡。加強群眾體育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群眾體育干部隊伍的素質能力。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科學健身指導能力,逐步配齊街道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工作人員。加強國民體質監測點建設。鼓勵各類體育人才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以街道文化站為核心,配備專(兼)職人員負責日常工作,豐富社區全民健身服務,舉辦各類體育比賽和健身活動。加強各級各類體育組織建設。鼓勵引導創建社會體育組織,以社區為重點,以學校為依托,積極扶持各類基層群眾體育組織。
(六)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推進街道文化體育工作站、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和國民體質監測點建設,確保每個站(點)有機構、有場地、有經費、有活動,確保開放時間、上崗人員和服務項目常態化,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全民健身指導服務。完善國民體質監測制度,加強全區公益性國民體質檢測服務,建立市民體質健康檔案庫。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專業技能培訓,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七)營造良好全民健身氛圍。充分利用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和互聯網對全民健身、科學健身進行宣傳,提高宣傳質量。積極傳播體育健身科學知識,服務市民健身需求。鼓勵日常健身活動,動員市民開展形式多樣的健身活動,養成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習慣。鼓勵各單位、團體舉辦各類群體活動,促進體育健身。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實行工間、課間健身制度,倡導每天健身一小時。鼓勵單位為職工健身創造條件。組織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切實保障中小學體育課課時,實施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掌握兩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確保學生每天校園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努力營造全民積極參與的全民健身氛圍。
(八)大力發展健身休閑產業。培育健身消費市場,促進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消費。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健身服務業,促進體育健身與文化、旅游、休閑度假等融合發展。引導社區和體育協會經營以體育健身休閑為服務內容的健身俱樂部。注重不同群體、不同階層的健身需求,形成結構合理、形式多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體育健身休閑市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要認真履行公共體育服務職責,切實加強對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將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上重要議事日程和列入財政預算,年底進行年度考核。區體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推行我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根據本實施計劃擬定工作方案,細化落實體育惠民任務,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保障政策,并會同有關職能部門、群眾組織和社會團體共同組織實施。
(二)加強財政保障。區政府要將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逐步增加。加大投入,安排資金支持體育設施建設、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體育社團組織建設、公共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和體育惠民服務等。調整優化體育經費使用結構,按照國家規定科學合理安排、使用體育***公益金,確保公益金使用不低于70%。安排一定比例財政資金(包括體育***公益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積極支持群眾健身消費,引導各類場館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性群眾體育健身服務,擴大公共體育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體育服務水平。
(三)加強統籌規劃。政府牽頭,部門主導,加強調研,做好全區公共體育設施規劃建設。利用各類可建設用地加強區屬公共體育設施和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
(四)加強科學健身宣傳。利用各類宣傳媒介,大力倡導健康陽光的生活方式,普及全民健身新知識、新舉措和新方法,不斷增強市民體育健身意識,逐步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健康的生活觀和科學的健身觀,營造健身氛圍,強化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社會共識。
分享:
分享到